視界 · 世界 · 實踐場

視界 · 世界 · 實踐場

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

觀念之變與文化認同
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時代有大潮而聲。若夫風起於青萍之末,浪成於微瀾之間,文化的變革亦往往由一個產業園的崛起開始。坐落於北京懷柔的“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”,正是這樣一個微瀾生巨浪、夢想落地生根的實踐場。

“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”非獨為影視而建,實為觀念而新、為文化而興。昔日“觀影之地”,今朝“造夢之域”;傳統“產業邏輯”,轉為“文化認同”;技術為骨,創意為魂,觀念的變革,正在這裡激蕩生長。

觀念之變

由“產業”轉向“生態”,從“觀影”邁向“沉浸”

“天地轉,光陰迫,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。”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所承載的,不僅是一個區域的發展任務,更是文化觀念的深層躍遷。從“影視生產基地”到“文化內容生態圈”,影都產業園不再只是影視作品的幕後工廠,而是文化創新的策源地、數字文創的試驗場、全民參與的生活場景。

企業形態的變化正是最直觀的例證:

北京星漫樂廣告設計有限公司,專註潮玩與電商,六個直播賬號聯動萬人次;

北京懷柔愛藝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,打造XR沉浸空間,《重返金字塔》《火星使命》讓古今穿梭觸手可及;

北京渡夢科技有限公司,主打AI內容出海,開啟“科技普惠”的全民創業模式;

     呈器藝創科技有限公司以”器以載道”為理念,融合傳統美學與數字科技,專註影視美術設計、虛擬影像製作及空間裝置藝術,推動藝術與技術的跨界創新;

中公智新科技,根植公職培訓之基,兼擅線上轉型與新職業開拓,具有穩定的教育產業基礎與全國影響力;

高校項目,承載北京電影學院學術背景,專註動畫、聲音、數字媒體、攝影、原創動畫等門類,為高校師、生和年輕創業者提供實踐和發展的校企聯動的助力體系;

白敬亭、賈玲、譚松韻諸工作室,以星為炬,聯影視、綜藝、時尚、商貿於一體,或清新婉麗,或詼諧厚重,皆能牽引公眾目光,匯聚文化流量。

這些企業,有的講述過往的文明故事,有的描繪未來的數字圖景,呈現出“文化+科技+消費”的全新觀念聯動。昔日“內容為王”,今朝“體驗為本”;觀念的重構,讓文化真正“可游、可學、可消費”,也讓產業走出狹隘的“影視”定義,邁向了更廣闊的“文創星圖”。

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”影都產業園所求之路,正是以科技為舟,以文化為帆,於產業之外尋求精神歸宿。

文化認同

從傳播到共鳴,由自我敘述到他者理解

文化的力量,不在於宣講,而在於共鳴;認同的根基,不止於自我欣賞,更在於跨文化的理解與連接。影都產業園的價值,不止於“內容輸出”,更在於價值觀的傳播與文化身份的共建。在影都產業園眾多企業中,我們可以看到“講好中國故事”的多元路徑:有的以XR技術還原文明記憶,使黃河、長城、絲綢之路“立體化”;有的以AI剪輯、虛擬主播叩開海外平台之門,將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傳播至五洲四海。

這不只是文化的“輸出”,更是文明的“邀請”。如杜甫所言: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”在全球文化激蕩的今天,中國不再是文化的被觀看者,而是堂堂正正的表達者、建設者與共享者。

“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”正是這一身份躍遷的縮影。在此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IP、內容、剪輯、編劇,更是文化自覺的覺醒,是年輕一代對“我是誰”的重新定義。

實踐之地

政企同心,文化夢想落地生根

任何理想的實現,都需要堅實的土壤與清朗的氣候。“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”之所以能快速起勢、穩健推進,離不開懷柔區委、區政府對文化生態的高瞻遠矚與悉心耕耘。

懷柔,這座“科學之城、國際之都、影視之地”三位一體的文化新城,正是在“影都”建設中體現了它對“軟實力”的深刻理解。無論是高標準建設影都產業園空間,按時按量交付辦公區域;還是優化營商環境,為企業“裝修即落地、落地即運營”鋪路架橋,政府之手柔中帶剛、准中見智。

政企同心,共謀發展。如《大學》有云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在懷柔,文化不是“喊口號”,而是真行動;不是“紙上談兵”,而是“腳下有泥”。中國影都正是在這樣的務實精神中,成為了企業築夢的福地,文化落地的沃土。

世界共構

在“地方故事”中,連接“全球視野”

“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。”一個影都,關乎文化出海的方式,我們看到了懷柔在布局上的遠見卓識:不僅打造影都,更聯動科學城與國際會都,構建“文創+科技+外交”三位一體的協同矩陣。這是地方發展的一盤大棋,也是國家形象塑造的文化試驗田。

在中國影都,我們看到了什麼是“文化+”;在懷柔,我們看到了什麼是“世界觀”。這是“地方自信”向“國家敘事”的一次自然過渡,也是“在地認同”與“世界眼光”的一次水乳交融。

“星光不問趕路人,時光不負有心人。”中國影都文娛產業園,不是一次簡單的空間開發,更是一場觀念的革新與文化的再出發。從視界之拓展,到世界之會通,再到實踐之落地,這裡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自覺的一塊熱土。